【雷碧秀】編輯設計與數位出版學

課程名稱:編輯設計與數位出版學
授課教師:雷碧秀
推薦程度(1 ~ 5):1.5
評分方式:

期初所說的算分方式

期末所用的算分方式

課程評論:

我超級不推這堂課是因為我覺得110-1上課有點太誇張,當初上課是抱持著真的要學編輯相關知識的心態,原本的課程大綱規劃也安排了許多跟出版製作相關的課程,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。

原先的課程大綱: 1 2 3

後來後半段直接改成聽講座,我能夠理解老師可能為了學校的一些活動將課程改掉,但有一些講座沒辦法與編輯搭上關係--至少我是看不出什麼關聯性。雖然電子書的確跟CSS跟HTML有關,但前面也沒特別談到要寫程式碼,教的時間也很短,導致當時大家聽課的時候都有點跟不上進度。

後半段學期的課程規劃:1

然後評分方式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最後改那麼多…也許是我後來沒認真上課老師有講過吧,但還是覺得不太公平,有兩個平時作業直接佔總成績10%,也不知道為什麼會佔這麼重,跟原本說得不太一樣。

我之所以給那麼低分是因為我覺得沒有學到什麼東西,給分還算甜,但不曉得為什麼要把評分制度大改,我跟我朋友都各自沒交一個平時作業,就因為我沒交到佔10%的作業,比他還要低了五分。

總之如果想學東西,就不要去比較好。老師的各種作法都讓人匪夷所思,每次交期中期末作業的時候都以為自己在自學,更改課程、評分方式隨心所欲,如果能夠忍受老師這麼「有彈性」的教學方式再去上課比較好。

 

補充:我有上這個老師另外一堂課,我就覺得另外一堂課比較正常,所以我不太清楚編輯設計與數位出版學110-1到底發生什麼事,雖然另外一堂課比較正常,但我大概不會想再上這個老師的課了……

【查忻】早期臺灣的歷史與文化

課程名稱:早期臺灣的歷史與文化
授課教師:查忻
推薦程度(1 ~ 5):4

評分方式:

每堂課都會點名,翹三次(含)以上平時會直接零分。這點老師有確實執行,非常重要。

期中期末考是採數位學院作答的方式,主要是寫課程心得,建議上課(至少其中幾節)要做詳細的逐字筆記。

負擔比較重的應該是期中讀書心讀報告,需要閱讀周婉窈的台灣歷史圖說,寫整本(雖然只上到開港前)的報告。

其次則是期末的族譜報告。

課程評論:

建議要對台灣史有興趣的同學再來修習!

如果上課期間在打電動、未經允許擅自拍攝投影片、或是睡覺、以及早退,都會被老師抓到,可能會在課堂上直接被罵,

這也是上學期曾發生過的事。

至於給分部分,學期成績是滿意的(8末9初),總歸一句話,推薦給對於台灣史有興趣的同學上,但並非涼甜的學分課程。

【劉素芬/林子晴】藝術輔療與高齡社會服務

課程名稱:藝術輔療與高齡社會服務
授課教師:劉素芬/林子晴
推薦程度(1 ~ 5):4.5
評分方式:期中個人訪談長者報告(20%,由兩位老師各自評分),初始活動計劃書(0%),第一、二次實作報告心得檢討(15%+15%),第三次最終實作計劃書報告心得(30%),期末選擇題小考(20%),業師額外加分(5%)

課程評論:我是外系修通識的,會和社工系一起上課。課堂內容非常多,也會邀請外面專業藝術長者輔療的業師來進行授課講座這樣。前期就學習課程內容理論這樣,後期就是學以致用,會需要對社區長者進行活動和服務。活動都是小組方式進行,所以組員非常重要!!!好的組員可以互相學習,做出好的計劃書,然後帶領長者過程中不會有冷場or長者體驗不佳的狀況。

我個人原本就是隨便選上的,後來發現它的專業度蠻高的,所以真的有興趣願意嘗試挑戰的才選!整個過程裡真的是獲益良多,特別是從很棒的學姐組員裡得到很多提升,我基本都是被帶飛,最後分數拿9X。然後出席率很重要,不要遲到或曠課(會扣很多分),如果真的不小心發生狀況請假就對了,老師們都會批的。發現期末小考根本簡單到爆,那些業師上的專業性的內容幾乎沒有出現TT,多去讀兩位老師的PPT就ok了。

反正總的來說應該不涼也不甜,可是只要花時間認真去學習做(對啦就是要比較辛苦一點XD),就可以高分和獲益良多。有愛。有興趣、願意花時間心力去挑戰就選吧,是個讓你發揮愛心的地方,當作那種營隊就好。最重要的是,沒興趣意願拜託別選,還有組員慎選!!!(盡量和女生一起,感覺沒那麼雷)

【吳惠玲】文學與人生

課程名稱:文學與人生
授課教師:吳惠玲
推薦程度(1 ~ 5):4.8
評分方式:期末一份3000字報告+看電影報告

課程評論:非常涼(可是教室很熱老師都不開風扇),老師很好,不過還是要注重出席率,因為都會點名做評分標準,人太少會親自點名。分數老師都不會給95+除非你的文章驚為天人。基本上都是80~90這個區間吧,我自己全到(幾次都是朋友幫忙點名),報告很認真做,拿90,還行吧因為畢竟真的很涼。想學很很多深入的文學可能無法,反正去那邊都是看看電影,聽老師說故事,就是去放鬆的哈哈~

【辛法春】東南亞多元與發展

課程名稱:(進修)東南亞多元與發展
授課教師:辛法春
推薦程度(1 ~ 5):4
評分方式:期中書目+期末摘要/2,然後平時課後寫反思筆記、出勤率、延伸活動、上台報告有加分(老師說的)

課程評論:相信這個老師的資料網絡上都能找到了,課程的話真的是非課程主題的偏多,都是她在分享生命故事,個人覺得ok不排斥。她會印很多講義,雖然上課沒教完不過自己讀還是可以學習到很多。我覺得偏涼,不過甜不甜我就不懂了,因為一堆混的分數都好像比我高(?氣死

我日間部跑去修夜間的,然後我還是覺得評分標準不明,版上一堆說99的都不懂是不是真的,我也沒好意思去問班上的同學分數TT反正我覺得自己都是有達到做到她的標準,也有去詢問她結果直接被吉,只好被迫接受我的90分,可能是我不知足吧。

【涂菀凌】音樂劇欣賞

課程名稱:音樂劇欣賞
授課教師:涂菀凌
推薦程度(1 ~ 5):2
評分方式:出席24%(一學期到課12次 ,一次兩分,全勤總成績+5,任何理由未到課皆取消全勤)+ 期中報告35% +期末報告35%+兩次自主學習報告 一次3% 共計6%

課程評論:老師上課認真,備課素材豐富且會介紹許多音樂劇及播放影片,如果真的很喜歡音樂劇的同學,不會一無所獲。老師回email積極,不會有找不到老師之疑,有疑問可以立即寫信給老師,她會很快解惑。

但是作業很難寫,老師給分很嚴厲,學期總成績以通識課而言,非常難看。最大的問題是報告說明時,老師的說明非常籠統空泛。譬如說報告要求給寫出音樂劇之「簡介」,但是老師沒有說明清楚他要的東西,我們寫了一大堆自認是簡介的東西,最後老師仍挑出我們有很多內容沒有寫到,令人困惑。老師要求的東西很多,但是說明並不清楚。據網路上有同學補充,老師在檢討時說同學們寫的資料是錯誤的。但是我們不是音樂相關專業的學生,完成報告都是依賴網路上查找資料,自然沒有能力辨別資料的對錯,老師卻不在寫報告前給與更多的提示。而就報告內容而言,題目非常複雜。例如要寫作曲家創作動機等等,有些資料非常難查,查了又不是老師想看到的。在非常認真、用心書寫完報告後,得到非常低的分數。分數上,付出跟所得極度不成比例,白話的說法就是:cp值超級低。就分數結果而言,一個班60多人,90分以上的個位數。班平均放在通識課裡面也是低的。

簡而言之:不涼、不甜。

以上評價是寫給很重視自己的分數,想要在通識課拿高分的同學,請慎重考量。

我在這裡不否定老師的課程及認真程度,當然拿到低分我也有必須要檢討的問題,畢竟還是有少數同學在老師手上拿到高分。但是針對為了拿高分而上通識課的同學,有太多太多能夠幫助達成目的、又能有所得的課程,故書寫此文章。

對於音樂劇或是西洋音樂有興趣、想要探詢知識的同學仍可加入老師的課程,應還是有收穫的。

 

【藍蕾】國際禮儀與文化

課程名稱: 國際禮儀與文化

修課年度: 109-2

通識向度: 105-向度一

授課教師: 藍蕾(英文授課)

修課成績/排名/百分比:

87(另一位組員88)/待更新

推薦指數: 想學東西9/10 、想混0/10

(很扎實的一門課,特別推薦給想跳脫舒適圈的人;想混水摸魚的拜託不要來不要選不要佔名額,我敢保證藍蕾老師200%會雷掉你的成績)

涼度: 0.5/10

(尤其學期修超過25學分以上的不建議修這門課程,因為老師給的東西很多,課前課後會需要大量的時間準備和消化,所以我覺得loading蠻重的,上到後面會有點彈性疲乏,但有可能是因為我的程度不夠(大概是多益勉強金色證書),英文母語人士可能就覺得很簡單吧)

甜度: 8/10

(扎實甜的課程,因為期中考只有74(班上倒數幾名),加上報告的部分表現不是很理想,原本預估應該80上下,看到成績當下蠻驚訝的)

評分方式:

出席15%(曠一次15分全扣、兩次以上必當) + 分組報告及課堂討論20% + 期中考25% + 文化交流與影片製作10%(詳作業方式) + 期末分組報告30%

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15% + Group Presentation/Discussion 20% + Midterm 25% + Cultural Exchange 10% + Final presentation- 30%

上課用書:

The Practical Use of INTERNATIONAL ETIQUETTE, Jeffrey E. Denton and Hui-fen Tang(上課一定要有課本,如果不太想買可以去圖書館借)

上課方式與個人經驗:

  1. 老師通常會請同學先預習上課內容(課本和她在數位學苑上公告的閱讀材料或影片),課堂上老師會稍微講解之後進行問答,隨機點同學表達自己的看法,如果上課發言次數太少會被老師「嚴重關切」,之後可能就會被一直點到,所以偶爾要表達一下自己的意見,講不好沒關係,老師會引導你,能講出口比較重要
  2. 有的時候(老師講解完或播完影片大概有70%機率會發生),老師會將班上拆成4~8組,每個人要跟同學表達自己的意見(看完影片可能就是要描述大意,議題討論可能就是經驗分享等等),因為班上有1/3左右是華僑或外籍學生,老師會讓各組都有僑外生跟本地學生,所以基本上班上所有同學應該都會講到幾句話,也有10%的機率是臨時分組,請各組選一個部分(比方說如果當週討論學校禮儀,可能就是從教室、師生、同儕、穿搭之間選一個),給五分鐘時間討論後並進行報告
  3. 分組報告可以分成平時報告跟期末報告兩種,平時報告會在開學後兩周內,從課本給的八個主題當中,3~4人一組(我們當時修課有24人所以分8組),在老師上完課之後進行報告(通常是第二節後半段),報告限時15分鐘(不過通常會超過,因為報告的組員通常會玩個有獎問答或Kahoot);很幸運當時遇到兩個超級凱瑞的隊友,我們當時報告的主題是在家裡用餐的禮儀,從宗教的觀點切入,不同的宗教會有不同的規定,雖然前一天弄到半夜三四點才完成、講的也很卡不太好,但覺得能完成一次英文口頭報告很有成就感,也在查找資料中了解一些異地文化(令我感到驚奇)的知識(例如:猶太教只能吃特定海鮮,貝類甲殼類像螃蟹等等都不能吃),最後有獎徵答大家吃金橘(獎品)也吃得很開心(?)
  4. 期末報告的部分,一樣是由3人一組,自行選擇一個有關禮儀的主題(不限於課本內),在課程最後兩週進行報告,跟平時報告不一樣的地方是:各組在進行報告之前,必須先錄製一段約1分鐘、組員之間對話的前導片(對話、演戲皆可),透過前導片引入報告主題;因為期末改採遠距的關係,在各組報告完之後,需條列三點你在報告中學到的東西,並發布在討論區中,其他應該跟平時報告差不多,歡迎也有修課的同學在留言補充
  5. Last but not least, 文化交流活動,老師會邀請雙北友校的外籍學生(這學期除了班上的印尼、香港、緬甸跟瓜地馬拉學生,也有來自墨西哥、巴拉圭、法國、貝里斯(中美洲國家)、蒙古、土耳其的學生)來和我們分享他們國家的文化,修課的本地學生及部分僑生2人一組(有些班上僑外生視為外籍同學),每個人在進行交流前約三周決定自己要和外生分享的主題,自製PPT跟外生解說1~2分鐘。

當時班上學生分享的主題有叭噗、台南甜、辦桌文化等等,我自己是選擇介紹歌仔戲,說明它的由來以及角色組成,最後觀看國寶楊麗花在小巨蛋演出的一個片段,本來還想教各角色的你我她手勢,但時間不太夠只能作罷;而外生則是準備約6分鐘的簡報並講解,令我印象深刻的有香港的奶茶與賭博文化、印尼的傳統服飾以及蒙古的草原文化(對蒙古印象一直停留在清宮劇裡的大草原,但事實上首都烏蘭巴托都市化程度與台北市差不多)。

活動的進行像是一個轉盤,外生(移動)會輪流跟本地生(定點)進行交流,當時好像因為有班上學生沒來,所以臨時需要有人自己一組,我不知道哪來跟梁靜茹借那麼多勇氣,就答應老師自己一組了哈哈,雖然講得很爛卡卡的但還是有外國朋友說我講得很好,讓我非常開心,整體來說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

作業方式:

  1. 文化交流影片作業: 在活動開始之前須錄製一段影片,介紹你的主題,大約一分鐘,於活動結束後上傳數位學苑。

考題形式: 這學期有一次課堂小考跟一次期中考

  1. 課堂小考: 課程大綱上面沒寫,推測可能是加分小考,基本上就是上課教過的內容,出成是非題(印象中十幾題、一題6分),老師怕分數太低還有出額外加分的問答題,只要寫出三項你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就可以加分
  2. 期中考: 考試範圍含括上課教的課本內容、有在課堂上播過的影片以及平時報告已經報告過的ppt,會有是非題(2%*10)、選擇題(2%*25)跟填空題(3%*10),一樣寫出四點你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(不能跟題目重複)有加分(3%*4),但我影片沒看很熟所以丟了不少分數,多數人界於70~90之間

備註:

  1. 應外系(含雙主修)學生修習此課程不計入通識畢業學分
  2. 根據歷年開課資料,這門課前幾年都是開在應外系的選修課程,而這學期是首度設為通識課程,推測之後可能是上學期設為應外系選修、下學期設為通識課,需要通識學分的同學須特別留意開課屬性

修課小建議:

  1. 老師很注重出缺勤,在評分標準上面也有很明確的規定(曠一次扣總成績15分、兩次就是直接當掉),如果想翹課的同學,請自行退掉這門課程
  2. 上課要準時(個人建議是提早五分鐘到可以緩衝),遲到超過十分鐘老師也會扣分,畢竟這門課是國際禮儀課,守時算是基本的禮儀;但老師有時候會小小超時(大概10分鐘,這學期大概發生五六次),如果這門課上完要馬上趕場的同學需留意一下時間
  3. 這門課需要大量開口說英文,不太需要擔心說錯或說得不好,因為大家都蠻包容的,但絕對不要在課堂上用中文聊天,那是老師的大忌
  4. 報告跟作業請以條列的方式呈現
  5. 像我這種程度不是太好的同學,建議可以在課前先把老師上架的影片、閱讀素材先瀏覽過一遍,這樣上課的時候會比較好吸收跟理解,我一個禮拜大概會花1~2小時複習跟預習,給各位參考(不得不說坐在隔壁的同學超級認真,上課前都會把資料看過一遍並做筆記,讓我覺得自己好混)
  6. 老師不時會在討論區丟問題或徵求經驗分享給同學,如果有回答可以加分,所以建議不定時去數位學苑上面看一下(老師通常也會寄email通知)

【李添富】語言與人生

課程名稱:語言與人生
授課教師:李添富
推薦程度(1 ~ 5):4
評分方式:期中 期末  平時成績

課程評論:考試部分通常看課本加上聽老師講話就可以了,老師上課通常會舉很多例子,我都把它當故事來聽,是個很會講故事的老師。上課會跟學生互動,學生可以回答,注意上課別玩手機。至於課程上主要是講人與人之間的語言,例如:說話的謬誤:我今天去吃了好吃的餐廳、理解謬誤:自己價格比較貴,應該比較好,最後卻沒有,等等文句上人跟人之間的偏誤。課程我覺得很舒壓,所以還行。

【劉寧慧】明清話本小說

課程名稱:明清話本小說
授課教師:劉寧慧
推薦程度(1 ~ 5):4
評分方式:

出席率(一學期點5次)、期中期末申論

課程評論:

教材選自《三言二拍》、《醒世恆言》、《喻世明言》。老師會搭配ppt講述故事內容,聲調會依情節有所起伏,上課過程像是在聽說書,整體而言輕鬆有趣且給分寬鬆。因一堂課僅能講2~3篇故事,故考試範圍除了老師課堂講的篇章外還會有幾篇須自行閱讀的部分(考前老師會跟同學確認範圍),題目多為比較故事情節、分析角色性格或個人感想,了解故事內容即可。

【黃薏文】大眾傳播概論

課程名稱:大眾傳播概論
授課教師:黃薏文
推薦程度:4(1 ~ 5)
評分方式:

平時成績30%:
老師每堂課都會點名,會算成績,但可以允許兩次未到。
上課時會分組,一組大概4~6個人,會討論有關課程的議題、聯想,有時需要紀錄討論過程及結果
偶爾有個人作業,會是針對上課內容的心得與延伸之類的。

期中成績30%:
期中成績會是小組一起完成的報告。
報告主題可以自己想,只要跟老師所要求的大方向一致即可,含書面跟口頭上臺報告兩部分。

期末成績40%:
筆試,申論形式,考上課內容。

課程評論:
這堂大眾傳播概論學的東西蠻淺的,對於想要認識傳播媒體的發展、類型…等知識算是一個很好的課程。